農村能源
“廁所之變”助推鄉村振興 石家莊市推進農村改廁工作改善人居環境
發布時間:2023年05月20日 11:32 來源:石家莊新聞網
“山村換新顏,俺要把村容村貌的大變化記錄下來!”近日,平山縣城子溝村村民康習書,拿著手機繞著村子不停地拍著照片。“污水管網連到了家家戶戶,村外建起了污水處理終端,全村能改的廁所全改了……”康習書說。
康習書眼里的“大變化”是我市農村改廁工作帶來變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以鄉村振興為統領,將農村改廁工作置于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第一仗的高度,同時,把農村廁所改造提升工作列入我市20項民生工程,推進農村改廁工作規范化、系統化開展,持續完善長效管護機制,不斷提升農民的生活品質,使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農村戶廁改造提升123.9萬座,改廁率達到85.5%。其中,2022年改廁17.97萬座,占年度任務目標(13.55萬座)的132.62%,農村“廁所革命”始終保持蹄疾步穩的推進態勢,取得了顯著成效。
誰來干——強化組織動員 扎實推進改廁工作
正定縣周家莊村是全縣第一批改廁試點村。“剛開始確實沒人愿意改,主要是大伙兒不愿意改變舊習慣。”周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張寧寧說,為推進改廁工作,村“兩委”決定搞試點,由村“兩委”干部帶著黨員帶頭先改。這招確實很有效,改廁效果一目了然。
“以前是‘要我改’,后來成了‘我要改’。”張寧寧說,這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市縣兩級的獎補政策十分給力。很快,全村415戶村民都用上了沖水廁所。
如今,像周家莊村一樣,“土茅房”改造成衛生廁所,在全市農村比比皆是。
在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上,我市明確“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政策,市級補助以成果為導向,干多獎多,調動了縣級財政投入的積極性。
同時,我市還推出“典型引路,示范帶動”模式,組織觀摩學習,解決群眾思想顧慮;逐級簽訂“軍令狀”,明確工作目標、完成時限、工作要求和責任追究,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責任全覆蓋。科學合理的工作程序,以點帶面的創新模式,讓我市的農村改廁工作順利展開。
怎么建——明確技術規范 確保改廁工程質量
漂亮的瓷磚、實用的沖水池,光線明亮、通風良好,寬敞的室內空間,讓整個廁所顯得十分清新。平山縣營里鄉脈道嶺村村民李新亮家廁所里,馬桶、管道和取暖等設備也進行了全面更新。“這樣一來,冬天上廁所再也不會冷了。”李新亮笑著說。
據悉,如何破解冬季山區群眾如廁難,提升群眾對生活和居住環境的滿意度,列入了平山縣委、縣政府的議事日程。平山縣及時總結群眾智慧,探索了“伴熱帶+保溫層”“碳晶板”等防凍模式,水管穿上了“棉衣”,廁所安上了“暖氣”。特別是“伴熱帶+保溫層”模式,全縣累計安裝達1.6萬余戶,因耗電量低、防凍效果好,受到群眾一致好評。
除此之外,為了保證施工質量,我市還明確要求施工隊伍、技術人員、驗收人員必須經過崗前培訓,持證上崗。在改廁過程中,通過規范廁具標準、嚴格質量把控、逐村逐戶驗收,確保“改一戶成一戶”。
“針對農村廁所改造覆蓋面積廣、統計難度大、數量類別底數不清、改造質量進度監控難、檢查驗收漏洞多等諸多問題,我們還開發了‘農村廁所革命管理系統’,實行‘一戶一廁一檔案’,杜絕了虛報冒領,實現了檔案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溪波說。
如何管——加強管理維護 使改廁真正便民利民
農村改廁,改好是前提,管護是關鍵。在扎實推進農村改廁的基礎上,我市探索農村廁所維修、糞污抽運、資源化利用三大服務體系運行新模式,推進改廁后期管理維護的規范化、制度化、長效化。目前,全市共建成了149個糞污無害化處理站、163個維修站,配置清掏車1262臺,基本實現了“廁具壞了有人修、糞污滿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利用”的目標,解決了群眾后顧之憂。
建在大棚邊的晉州市韓莊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中心,由韓莊巨農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設,主要處理廁所糞污和畜禽糞污,設計處理能力為200噸/日。無害化處理和肥料生產全部在地下封閉運行,無三廢排放,零污染。
“糞污”不是無情物,化作肥料更護田。“我們以廁所糞污為原料,通過微生物生化處理后,變為無害的有機水肥和糞肥用于農業生產。”晉州市改廁專班相關負責人說,“既破解了糞污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市場化運營難題,又實現了多元化收益。”
為利用好每年生產的液體生物有機肥料,在韓莊及周邊村規劃建設了3萬畝現代化綠色智慧果樹園區。園區如此大量施用生物有機肥,降低化肥使用數量,助力改良土壤,生產出優質果品。
如今,在我市廣大農村,隨著一個個農村衛生廁所的誕生,一座座廁所糞污處理設施的建成,一條條生態循環系統應運而生,一幅幅山清水秀的鄉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記者 杜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