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
控源頭、追去向、建平臺——智慧農業為農產品織就一張質量安全網
發布時間:2024年07月03日 16:25 來源:農民日報
隨著人們食品安全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有著更高的追求,對農產品的來源信息也更加關注。在2024數字鄉村暨智慧農業博覽會上,與會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分享并展示了數智化應用在提升農產品品質上的最新成果,讓我們看到了智慧農業的發展為農產品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新變化、新希望。
源頭可控——
利用數智化系統實現精準化生產
在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展位,擺有桑葚果干、藍莓果汁、楊梅鮮果等有機農產品的展臺前非常熱鬧。一旁品嘗過楊梅的觀眾直夸贊:“汁水濃郁,味道甘美,好吃!”
“品質好是因為農作物打小就生長在‘五星級’待遇的環境里。”神農智慧農業研究院南京有限公司工程師周睿衡對參觀者說,“以前,農作物的葉傾角、穗數等表型參數,都是由育種專家進行手工測量,難免會出現計算誤差,造成植物漏光損失,現在靠著機器人和數智化系統模型,24小時就能完成一輪高效且精確的智能巡檢。”
周睿衡向參觀者特別介紹了植保無人機在精準化生產過程中的特殊作用。他說,搭載多光譜、深度相機、激光雷達、可見光等各種傳感器的機器人能夠分析農作物長勢如何、該施什么肥、施多少肥,據此生成的“施肥處方圖”交到植保無人機手里,再由無人機“照方抓藥”,這樣能夠合理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避免造成土壤污染。
與會專家在交流過程中有一個共識,就是農業生產環境信息獲取已經轉變為主要依靠數字化裝置與設備進行實時采集。從源頭開始,更加精準地把控質量。比如,針對土壤信息,有養分傳感器、土壤水分傳感器、土壤有機質傳感器,針對農田氣象環境,有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光照傳感器、風速傳感器。動植物生命信息采集也已轉變為主要依靠先進儀器設備進行,動物體溫、病蟲害等動植物健康監測信息,含水量、礦物質、農藥殘留等產品質量信息,生長量、單產、總產量等生產信息都可以通過傳感器和物聯網裝置來獲取并經過模型處理后得出數據。
“裝置獲取的數據將持續用于指導生產。”現場的技術人員介紹,控制端APP安裝在無人機遙控器上,實現無人機飛行控制與數據回傳;應用端APP安裝在手機或移動終端上,實現遠程數據查看;通過PC后臺管理系統實現統一管理、綜合指揮和系統設置等,加強“前、中、后”數據與控制的互通與融合,可實現對包含病蟲害、灌溉和作物生長等在內的農田信息更加全面、高效、便捷地監測。
這邊在講數智化裝置和植保無人機的特殊功能,那邊“會養魚的機器人”吸引眾人的目光。研發企業負責人介紹,這個智能投餌機器人是智慧漁業車間的“管家”,雖然外形不起眼,但它可以24小時監測養殖水產品的進食情況和餌料剩余情況,防止餌料過量造成水體富營養化,保障魚類健康。當機器人發現需要投餌,設備就會通過物聯網技術控制并打開智能投餌機,根據種類“因魚施策”,進行自動投喂。通過合理的飼喂管理,增強魚類自身的免疫能力,能夠有效減少常見疾病的發生,從而降低用藥量。
去向可追——
打造可追溯鏈條保障標準化供應
農產品質量安全,一靠產,二靠管。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成果之一,農產品追溯系統如今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以前,偽造豬肉檢疫印章的成本低,一些非法的生豬私宰戶用自制印章給豬肉蓋章,讓冒充的‘放心肉’進入市場,如今,激光灼刻技術的出現讓這種狀況得到了改善。”南京混沌信息科技銷售經理晏巖介紹。生豬屠宰激光灼刻追溯管理系統融合計算機技術和激光灼刻技術,通過研發生豬屠宰溯源管理軟件,移動管理屠宰批次信息,實時控制生豬灼刻設備,按照生豬屠宰檢疫驗訖印章樣式的監管要求,在豬的肩腰臀部位灼刻印章內容,灼刻出的免疫標識清晰可辨、不可擦除、干凈衛生,在進行賦碼后,屠宰批次信息會同步上傳至云平臺,建成屠宰批次溯源信息數據,供監管部門和消費者查閱。
“目前,NFC高端溯源系統用到了NFC感應技術和三維碼區塊鏈防偽溯源技術。”展臺工作人員介紹,“通過實現一物一碼,為農產品建立透明供應鏈,能夠使消費者打消疑慮、提高信任。”在工作人員演示的手機端操作界面里,可以詳細看到高標準農田中稻米等農作物的產品信息、生產環境、加工信息、檢測信息和生產過程。
借助物聯網技術,用條形碼和二維碼代表身份,覆蓋農產品全品類管理,既可以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信息的知情需要,又能提高生產者科學生產和銷售的自律意識,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已經在消費者和企業間架起了一座“看得見”的互信橋梁。
與會專家認為,使用農產品追溯系統可以有效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與信譽度,今后,農產品溯源碼不光是一張“身份證”,更是一張“金名片”。
未來可期——
搭建信息化平臺強化全過程監管
如何搭建并優化信息化平臺,從而實現全過程監管也是當下一個關注重點。以江蘇省高標準農田智慧管理平臺為例,平臺建設包括高標準農田物聯網應用管理平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農業資源計劃管理平臺、專家在線服務平臺及大數據指揮中心,實現針對大田農業生產現場的氣象、空氣、土壤、水源環境因子、蟲情等實時監測,大田的泵站、閥門、物聯網殺蟲設備等農業生產現場的相關設備實現遠程智能控制。結合視頻監控、智能預警等強大功能,幫助農戶隨時隨地掌握作物生長狀態。運用GIS、北斗、物聯網、互聯網、遙感等技術獲取農業大數據,進而整合地理信息數據、育種數據、生產種植數據、資源數據等,通過大數據處理分析,提供產業全過程服務。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于涵陽
“搭建信息化平臺,實現技術真正賦能農產品質量管理的關鍵步驟和要素必須充分落地。數字農業技術在助力農產品質量管理方面呈現出廣闊的發展空間。”數字農業領域專家林龍說。首先是要加快智能化和自動化技術的應用。例如,利用機器視覺、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實現對農產品質量的自動檢測和分級,大大提高檢測效率和準確性。同時,通過智能化的數據分析和預測,可以及時發現并解決潛在的質量問題,確保農產品的安全和優質。
在現場采訪中,不少企業負責人表示,依靠先進的機械設備和數智化技術手段,從源頭抓起,強化過程監管、后期追溯,實現全過程綜合管理,是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途徑,也是發展趨勢。今后還將加強技術應用、體系建設、數據分析、農民培訓等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將數字技術與傳統經驗相結合,進一步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提升和農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