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
六大類二十個新品種通過審定
石家莊種業振興交出亮眼“成績單”
石家莊種業振興交出亮眼“成績單”
發布時間:2024年12月09日 15:58 來源:石家莊新聞網
12月6日,記者從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獲悉,2024年,該院共有20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新品種涵蓋小麥、玉米、棉花、大豆、馬鈴薯和秋葵六大類,為全市乃至全省農作物新品種更新換代、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品種支撐。
石家莊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精神,聚焦加快推進種業振興打造農業強市目標,加大種質資源搜集、保護、鑒定和育種材料創制力度,持續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今年新審定的品種包括:特用小麥品種石藍麥2號和H5713、石麥35、石麥36、石基麥192、輪選49等6個小麥品種;玉米品種石玉124、鮮食玉米品種密花甜糯26號等2個玉米品種;冀石83、冀石813、冀石1183等3個棉花品種;鮮食大豆品種石豆41、特用大豆品種石黑豆13號、石鮮12以及石豆33、石豆34等5個大豆品種通過河北省審定,石薯8號、石薯9號2個馬鈴薯品種通過農業農村部新品種登記,紫玉和石秋葵4號2個黃秋葵新品種通過河北省認定。
小麥方面,審定通過的石麥35、石麥36等小麥品種具有高產穩產、廣適、抗寒、抗倒、綜合抗病性強和籽粒灌漿快等突出特點。
“小麥育種需‘十年磨劍,久久為功’。一個新品種從育種到生產開始應用往往要經歷十幾年的‘大浪淘沙’。”國家小麥產業體系崗位專家、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小麥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明琦說,“從組合配制、世代選擇到品系鑒定、比較試驗,再到參加各級預備試驗、區域試驗、生產試驗,往往要從上百萬個單株、數千個品系中才能選育出一個新品種。”
近兩年,我市優質小麥科研育種發展迅速,集成研發了“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關鍵技術”“小麥綠色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等6項技術成果,其中“小麥勻播節水減氮高產高效技術”入選2022-2024年度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成果豐碩。
除此之外,通過河北省審定的鮮食大豆品種石豆41、特用大豆品種石黑豆13號、石鮮12以及石豆33、石豆34等5個大豆品種具有高油高產,品種株型緊湊,耐密抗倒,落葉干凈的優良特質,適宜機械化收獲。
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聚焦加快提升大豆產業科技支撐水平,組建了由高學歷人才組成的大豆創新團隊,先后承建農業農村部高產高油大豆育種創新基地項目、河北省大豆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平臺項目,專門圍繞遺傳育種、生物技術、栽培生理、技術推廣等領域開展科研攻關。
亮眼成績的背后,是科研團隊的潛心深耕。科研專家們數年如一日“泡”在試驗田,穿梭于實驗室,跨區域采集樣本、比對基因,只為篩選最優性狀組合;與高校、種業企業緊密聯動,打通研發到推廣“梗阻”,讓好種子快速落地生根;引入大數據、分子育種前沿技術,給傳統育種裝上“智慧大腦”,加速品種迭代。
小小一粒種子,一頭連著百姓生活,一頭連著國家戰略。好種子不僅要在風調雨順的年份能夠高產,而且在遭遇極端天氣時,也能最大程度保證糧食有產量,農民有收益。
近年來,小麥、大豆、玉米、馬鈴薯等通過專家組聯合測產屢出佳績,受到同行專家和種糧大戶一致好評,為農業生產提供了科學決策依據,為保障我市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實基礎。
糧安天下,種為基石。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精神,出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辦法》等文件,明確成果的自主處置和經營權等。通過著力加強學科建設,鞏固優勢學科、發展特色學科、支持應用學科,深化與中國農科院、京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交流合作,不斷夯實科研成果基礎。
據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田東良介紹,該院將繼續加大實施科研能力提升行動,提高種質創新能力,強化重大科研成果培育,夯實科研基礎,細化完善與科技成果評價掛鉤的科技成果獎勵政策,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促進更多更大更好成果加速涌現,以種業振興助力建設高水平農業強市。(記者 杜倩倩 通訊員 李紅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