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國資委:2023年市屬國企高精尖產業收入超7300億元 時間: 2024-08-15 09:27:33
8月14日,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四場)——北京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成就專場。北京市委宣傳部對外新聞處處長葉昶主持。市國資委、首鋼集團、京能集團、北辰集團相關負責同志介紹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副主任、一級巡視員、新聞發言人張金玲介紹北京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情況:
北京市國資委成立于2003年,作為直屬特設機構,代表市政府履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目前,市國資委監管的市管一級企業共45家、全級次企業8603家,企業職工總數100萬余人。
新時代以來,北京國資國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堅持黨建引領,圍繞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履行“三大責任”、落實重大任務、服務保障重大活動等方面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國有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成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頂梁柱”和“壓艙石”。具體體現在以下6個方面。
一、國有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升。截至2023年底,市管企業主要經濟指標均相比2012年底實現了翻番增長,其中,營業收入增長1.6倍(從2012年底的8464.8億元增長至2.2萬億元);利潤總額翻兩番(從2012年底的404.6億元增長至1569億元),累計上繳稅費1.2萬億元、國有資本收益574.05億元。
今年上半年,國有經濟延續了回升向好態勢,市管企業營收利潤同比實現雙增長,12項GDP支撐指標中9項跑贏全市大盤。
從企業綜合實力上看,2023年底8家企業資產總額和營業收入雙超千億,2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市屬國企每年承擔約全市40%的重點項目,參與建設的大興國際機場、“冰絲帶”等一批標志性項目順利完工。
二、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立足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強化頂層設計、機制創新、資金保障、考核聯動,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創新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制定大力發展高精尖產業若干措施、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實施研發費用全額視同利潤等一攬子支持政策,率先開展國有企業研發準備金試點。
2013年至2023年底,市管實體企業(不含金融類企業)累計投入研發經費3627億元,今年上半年研發投入達到266.2億元,同比增長18.4%,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4.05%。
核心技術攻關進一步加強:聚焦解決“卡脖子”技術,出臺了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的實施方案,明確高端裝備制造等8個原創策源領域,推動首批14家企業成為科技領軍企業。全系統共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23項,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約5.68萬件。2家企業入選全球“燈塔工廠”。1名個人、2個集體榮獲首屆“國家卓越工程師獎”。
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完善:加快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生態圈,56家國企成立科協,與高校院所、民營科技企業、中央企業開展創新合作項目千余項,取得一批核心成果。擁有95個國家級創新平臺,700余家高新技術企業,234家“專精特新”企業。出臺市國資委系統推進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實施方案,采用“雙聘”方式引入科研人才。
老字號傳承發展提質升級:北京國企老字號品牌已達68個,其中中華老字號42個,北京老字號66個(有40個既是中華老字號又是北京老字號)。打出一系列支持國企老字號守正創新的組合拳,打造“京企直賣”線上平臺,聚合國企老字號品牌,推陳出新、跨界聯動,創新發展。
三、國資國企改革向縱深推進。健全完善“1+N”政策體系,科學搭建新時代國企改革“四梁八柱”,推動國企改革擴量增質,全面實施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截至6月底,改革任務實現“時間過半、任務超半”。
國有資本布局進一步優化:不斷加大高精尖產業領域投資布局,2023年,市屬國企高精尖產業收入超過7300億元,占比達到33.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部分老舊廠房更新改造形成的文創園區成為首都文化新地標。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健全:率先研究制定董事會授權管理指引,全面建立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管理制度,有效提升經營效率。
市場化經營機制進一步完善:全市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改革數量位居全國第三,企業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從根本上得到確立。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主體任務圓滿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混改戶數占比超70%,2013年以來新增30余家上市公司。1.5萬名經理層成員全部實現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2023年,18家企業在“雙百企業”“科改企業”評估中被評為標桿或優秀(8家標桿,10家優秀),市國資委在國務院國資委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整體評估考核中獲得“A”級等次。
四、國資監管效能不斷提升。堅持授權與監管相結合、放活與管好相統一,積極探索完善監管體制機制,不斷提升國資監管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水平。
全市國資監管“一盤棋”加快構建:創新實現了涵蓋金融、文化在內的市級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
監管規范化體系化建設不斷強化:修訂權責清單,制定授放權清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不斷深化。市管企業合規管理體系實現全覆蓋,完善派出總會計師制度,推動總審計師制度全面落實落地。積極構建上下貫通、實時在線的數字化智能化監管體系,出資人監管信息化平臺正式上線運行,“三重一大”、大額資金動態監測等實現了委企對接,將“三重一大”決策運行監管系統向二級企業延伸。
重大風險防范機制進一步健全:建立健全覆蓋各級國資監管機構和國有企業的責任追究體系,強化違規經營責任追究。嚴控非主業投資,健全重點風險預警和專班化處置機制,實現重大經營風險可控在控。積極防范境外經營投資風險,研究制定加強境外國有資產監管推動境外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著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助推國企高質量發展:“滾動推進、分批解決”,幫助國企收回2億余元歷史欠賬、減輕30多億經營成本,解決了職工困擾多年的民生問題。
五、服務保障國家和首都大局更加有力。緊緊圍繞“四個中心”功能建設,著力提高“四個服務”水平,高效完成國家和首都重大任務服務保障。
重大任務勇擔當: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游行彩車、游行群眾服裝、廣場“紅飄帶”等,處處彰顯了北京國企的“匠心獨運”;慶祝建黨百年,北京國企圓滿完成廣場活動場地布置、文藝演出場地綜合保障、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設計建造等300余項任務;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北京國企參與了北京市8個競賽場館、16個非競賽場館及31項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北京國企全力以赴轉產擴產口罩、負壓救護車等防疫物資,全力保障了市民生活必需品儲備供應和城市平穩運行。在“23·7”特大暴雨災害面前,市屬國企第一時間挺身而出,調集物資設備搶通“生命線”、實現“四通一保”,24家市管企業承擔災后重建項目507個,總金額355億元。
京津冀協同發展結碩果:“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開展以來,累計完成各類項目1640余處,涉及面積1380余萬平方米。北京國企積極參與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建設,助推藝術中心、城市圖書館、大運河博物館三大文化建筑精彩亮相,環球主題公園成為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標,17家市管企業在雄安新區投資項目近百個。
民生保障善作為:市管企業在保障首都水、氣、熱、路、運、環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承擔了北京市幾乎全部的公共交通服務、70%的城市供水量、96%的污水處理量、95%的燃氣供應量、40%的供熱面積、60%的垃圾處理量以及全部的市管城市道路和普通公路的日常養護。
此外,截至目前,在北京市對口幫扶的七省區累計建設產業項目524個,吸納受援地區就業總人數17.6萬。
六、國企黨建優勢充分彰顯。堅定不移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證。以高度自覺落實好“看北京首先要從政治上看”的要求,扎實開展黨內集中學習教育。
深化落實“兩個一以貫之”,出臺在深化市屬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黨委前置研究重大事項及程序示范文本、黨支部參與重大問題決策工作指引、混合所有制企業黨建工作若干措施等制度文件,推動黨組織作用發揮進一步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
圍繞黨建融入生產經營,實施“創先爭優”“三亮三比三評”(“亮標準、亮身份、亮承諾”,“比技能、比作風、比業績”,“群眾評議、黨員互評、領導點評”活動)、“強黨建 促改革”等專項行動,推廣“黨建+雙碳”、產業鏈黨建、黨建引領老字號創新、“四融入”(將黨支部工作融入企業改革發展、生產經營、企業文化、群眾工作的路徑方法)工作法等亮點經驗,激發基層黨組織內生動力,助推企業改革發展。
增強戰略協同,整合系統內外監督資源,率先出臺構建“六位一體”監督協同機制(以黨內監督為主導,紀檢監察監督、巡視巡察監督、出資人監督、審計監督、職工民主監督和社會監督“六位一體”),制定深化巡視巡察、審計整改及成果運用一體化貫通措施。組織開展常規、專項和交叉巡察。
嚴肅查處“四風”問題和反腐敗案件,強化監督執紀問責,擦亮清廉國企底色。
下一步,北京國資國企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有關要求,堅持黨建引領,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堅持“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完成服務“四個中心”建設各項目標任務,以改革發展的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75周年,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北京篇章作出國資國企新的貢獻。
記者提問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再次作出重大部署,請問下一步市國資委將如何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工作?
市國資委黨委副書記、副主任、一級巡視員、新聞發言人張金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全局,鮮明標定了國資國企在新征程上深化改革的方位、前行的節奏和工作的重點,為我們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全面實現改革任務提供了根本遵循。下一步,市國資委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進一步堅定改革信心和決心,堅持“五子”聯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把握:
一是堅持和全面加強黨的領導。立足政治引領、夯實基層基礎,健全國有企業全面從嚴治黨體系。慎終如始抓好黨紀學習教育。持續深化“強黨建 促改革”專項行動,推動黨建、業務雙融雙促雙提升。壓緊壓實管黨治黨責任,做實做細全面從嚴治黨動態抽查和日常監督,運用好市管企業監督協同機制,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取得預期成效。
二是堅決落實全會明確的改革任務。以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為重點,全力攻堅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錨定年底前完成70%以上主體任務的目標,聚焦卡點堵點,注重協同聯動,跑出國企改革加速度,確保明年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順利收官。在此基礎上,系統謀劃進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強化戰略協同,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
三是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深化機制創新、優化資源配置,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人才關鍵要素、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快健全有利于促進原始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激發人才活力的制度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行業領軍和專精特新等重點企業深化改革形成突破性系列舉措,不斷以科技創新開辟新賽道,培育新動能。
四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持續深入推進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堅持用改革的辦法加快破除發展體制機制障礙,推動企業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弘揚企業家精神,爭創更多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
免責聲明:
1.本網站所發布項目信息均不構成要約或要約邀請,項目發布均以正式公開交易平臺發布為準。
2.本網站未就所發布信息的及時性、有效性、準確性和完整性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陳述與保證。
3.對于任何因直接或間接采用、轉載本網站提供的信息造成的損失,本網站均不承擔責任。
4.文章來源于“北京發布”,本網站僅做資訊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