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观看,欧美情侣性视频,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快看

國資動態

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國資動態>

錨定“核爆點”,30萬億上海國資改出“新”動能 時間: 2025-02-08 17:13:09
新年伊始,在“干字當頭、奮力一跳”的濃烈氛圍中,上海國資頻頻落子,引發市場強烈關注——
 
1月9日,上海國際集團發起設立目標規模60億至80億元的上海科創三期基金,以此為起點,該基金管理規模將跨越200億元里程碑。
 
1月8日,總規模100億元的上海未來產業基金發布,周期15年,定位為逆周期耐心資本,聚焦推動科技“從0到1”原始創新轉化,助力更多顛覆性成果實現“論文”到“產業”的奮力一躍。
 
2024年12月30日,上海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簽約首批12家生態合作基金,共認繳出資67億元,基金總規模達250億元,放大倍數3.73倍。第二批合作伙伴遴選申報同步啟動……
 
一系列動作背后,上海國資的改革脈絡和戰略布局清晰可見:服務國家戰略,服務上海“五個中心”建設,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打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2024年,上海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突破30萬億元。上海國資國企如何做好改革發展的主力軍?“跳出上海看國資,跳出國資看國資”,上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賀青表示,上海國資始終錨定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中心任務,向改革要動力,向創新要活力,扎實推動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上海“五個中心”建設提供有力經濟支撐。


錨定“核爆點” 牽引創新力
 
2024年7月,總規模達1000億元的上海三大先導產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母基金和未來產業基金成立,不僅創下了當年全國規模之最,更在短短半年內創下了“當年設立、當年遴選、當年完成首批次投資”的新紀錄。
 
“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及其‘操盤手’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的重組成立,正是上海培育耐心資本、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以市場化方式鏈接創新資源,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的重大舉措。”賀青說。
 
牽引培育新質生產力,助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海國資正成為重要引擎。集成電路領域,布局設計、裝備、制造、材料全產業環節;生物醫藥領域,醫藥創新保持國內第一梯隊,國內高端醫療影像設備繼續保持市占率第一,實現國產首臺質子治療系統獲準上市;人工智能領域,搭建智能算力平臺公司,形成超萬卡服務能力,成立大模型語料公司,推動語料技術攻關和服務大模型迭代研究的語料“超級工廠”,加快人形機器人布局;高端裝備領域,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量全國第一,推進千帆星座計劃,建設商業化運營的全球低軌衛星星座,承擔國家級區塊鏈網絡上海樞紐建設任務。
 
錨定科創“核爆點”,上海國資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增強:明確將國資收益80%用于支持產業發展和創新發展,明確國資重點布局產業領域的40個攻關任務,發布10個“揭榜掛帥”項目,組建汽車芯片、全固態電池等創新聯合體;推動聯和投資、上海儀電、數據集團等打造數據語料、算力底座、數據運營等國資國企創新示范基地和創新聯合體;瞄準“卡脖子”技術和未來產業,選取氫能、汽車芯片等細分產業梳理創新圖譜進行布局;上海國企6個科研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同時,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升級:2024年,上海市國資委監管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75.68%,累計63家工廠獲評全球燈塔工廠、國家級智能工廠、市級智能工廠;40家監管企業向全社會發布308個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同比增長15%,累計簽約超6.7億元;超過30家市屬企業與滬產大模型廠商建立常態化合作關系;21家監管企業應用首臺(套)產品35項,總投入4.75億元……
 
賀青表示,在本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中,上海明確提出“要完善國有企業科技創新機制,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上海國資國企科技創新能級不斷提升。

布局再聚焦 孕育新動能
 
1月9日,國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證券獲上海證券交易所并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審議通過。這是新“國九條”實施以來頭部券商合并重組的首單,也是中國資本市場史上規模最大的A+H雙邊市場吸收合并、上市券商最大的整合案例、2008年以來國際投行最大的并購項目。合并后,公司總資產將超1.6萬億元,凈資產超過3300億元,網點覆蓋17個國家和地區,客戶基礎、服務能力及運營管理將全面躍升。
 
“這一重大合并重組不僅為資本市場、證券行業創新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也將有效整合上海金融國資優勢資源,打造一家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一流投資銀行,全面服務‘金融強國’建設,促進全球高端要素資源在上海加速集聚、高效配置。”賀青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作出重大部署。上海國資國企體量大,但主責主業不夠聚焦、核心競爭力不夠強等問題仍然存在,必須立足新使命新定位,加快調整存量結構、優化增量投向,推動國資國企布局再聚焦、資源再集中、工作再協同。
 
上海國際集團、上海國盛集團、上海國投公司三大國資平臺功能差異化定位進一步清晰;戰略性重組大刀闊斧,上海建科集團與上咨集團重組,培育一流工程咨詢服務企業,申通地鐵集團與上海申鐵公司重組,實現上海市域鐵路建設、運營的一體化,實施出租車、燃氣等領域專業化整合,進一步提升城市交通出行和燃氣供應保障能力;實施國資存量基金“四個一批”整合,健全“四個一批”土地盤活市區企聯動機制,完成4.8平方公里低效產業用地盤活處置,為新質生產力發展騰出空間……
 
一步一謀、一子一策,都充分體現了上海在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三個集中”: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改革主力軍 發展挑大梁
 
近日,上海市國資委聯合市委金融辦共同印發《市國資委監管企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考核評價及盡職免責試行辦法》,明確國資基金整體評價原則——不以單一項目虧損或未達標作為基金或基金管理人負面評價的依據;同時建立分層分類長周期考核評價體系,明確了五種適用盡職免責的情形,鼓勵國資基金積極作為。
 
這是全國首個省級層面的國資基金考核評價及盡職免責制度文件,從制度上減輕了基金決策人員因項目虧損而被追責問責的壓力,旨在解決國資基金“不敢投”“不愿投”的問題。
 
科技和產業是“硬實力”的競爭,一定程度上也是制度“軟實力”的比拼。“考核是最直觀的風向標,其對應的改革思路也非常清晰,就是要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構建同新征程國資國企戰略使命更相適應的制度體系。”賀青說。
 
2024年,上海市國資委超額完成3年改革主體任務年度目標,上海地方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5萬億元,利潤總額2693.5億元,歸母凈利潤1866.2億元,資產總額首次突破30萬億元,上海國資對城市經濟貢獻度穩定提升,“穩定錨”和“壓艙石”功能凸顯。
 
“同時,為幫助企業更好應對經濟周期、外圍環境和行業波動等外部風險挑戰,我們不斷提升國資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既在現有制度政策框架內體現‘頂格’支持,又保持一定的開放性,動態評估優化。”賀青說。
 
一是優化調整分類監管,統籌企業功能定位和主責主業,構建了資本運營類、產業發展類、金融服務類、城市保障類和科創層的“四類一層”分類監管體系,加強穿透監管和政策精準“滴灌”。二是實施國資委自身改革,刀刃向內進行機關內設處室職能調整,著力打造“行為監管”和“對象監管”協同貫通的矩陣式監管機構。三是加強重點領域監管,制定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業務管理辦法;上線運行全面風險預警2.0系統,全面推行總審計師制度和內審集中管理;建立考核牽引、平臺支撐、多方聯動的市值管理機制等。
 
賀青表示,下一步,上海國資國企將以改革發展的主動性、確定性有效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加強預期引導,增強市場信心,推動經濟回升向好,強化放活管好,提升國資監管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精準化水平。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和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雙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謀篇布局之年。站在這一重要節點上,上海國資國企將以高質量完成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為主線,全面增強國有企業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更好服務上海“五個中心”建設。



免責聲明:
1.本網站所發布項目信息均不構成要約或要約邀請,項目發布均以正式公開交易平臺發布為準。
2.本網站未就所發布信息的及時性、有效性、準確性和完整性作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陳述與保證。
3.對于任何因直接或間接采用、轉載本網站提供的信息造成的損失,本網站均不承擔責任。
4.文章來源于“新華社、中國證券報”,本網站僅做資訊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關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