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股票奇貨可居 投資者“不差錢”也難參與定增 時間: 2015-04-08 15:45:49
券商資管投資新三板收益剛有起色“如果不為掛牌新三板后定增,我們才不會虧本求著企業掛。”一家券商從業人士道出了新三板過度熱炒背后券商推波助瀾的誘因。相比A股,企業登陸新三板后融資快、融資成本低,同時又有做市商為股權溢價做通道。做市商制度正式實施,至今短短的8個月的時間,新三板定增讓投資者和券商趨之若鶩,而“新三板私募債”卻不再有討論的聲音。
昨日市場傳出消息稱,4月3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司召集券商等機構召開了內部討論會,討論會上券商人士表示,競價交易、降低投資者門檻等可能會延期,主要源于市場過熱,監管層擔心會出現風險。昨日,三板做市指數與上證指數背道而馳,大跌1.73%,打破三板做市指數連續11天的上漲行情,似乎是呼應了近日官方對新三板投資風險的提示。不過從券商研報看來,普遍認同過高預期強化供需失衡,同時累積風險,但并未給出泡沫化的看法,甚至華泰證券的一份研報還指出,新三板市場現階段交易結構決定其易漲難跌。
新三板股票奇貨可居
現在新三板被熱炒的程度,完全可以用投行界流行的這么一個段子形容:去年我做的一個IPO項目,定增3000萬股,結果終止審查,年底掛上新三板,7元/股順利定增5000萬股,轉眼10元了,如果按現在的IPO政策,發行價不超過6元/股。對此,《證券日報》記者專門詢問多個證券公司新三板業務的高級經理,大部分人表示這種事情可能屬實,其中一位大型券商新三板業務人士表示完全有可能。
新三板如此火爆,讓不少投資者以為有錢就能取得股權。一位券商新三板業務高級經理告訴記者,每到新三板企業定增,投資者電話接連不斷,其中不少人宣稱“不差錢”,然而卻不符合合格投資者資格,總是希望通過證券公司走捷徑參與定增。
另一頭是以往券商求著企業掛牌新三板,變成企業主動尋求掛牌并參與增發股票。以往不少企業主不愿公開財務數據掛牌上市,現在爭先恐后想要進行直接股權融資。上周僅兩天就有 38 家掛牌公司披露定增計劃,定增的目的不外乎尋求更多資金和市值。
一家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券商拿金蝶軟件和用友軟件2001年融資額度的大小之別以及后續市值大小鼓動公司掛牌和定增,確實壯大了公司的野心,加入新三板定增符合股東利益,也符合公司長遠發展要求。”
現實中,新三板企業對定增發行對象把握了主動權。華北東區一位券商人士告訴記者:“按照規定股轉系統定增不超過35人,現在發展到三板企業指定投資者名額參與定增了,券商自己的大客戶甚至都沒有資格參與,定增實在是太瘋狂了。”
定增如此火爆,以至于新三板企業殼資源也成了“香餑餑”。采訪中一些中介機構總是不忘提到幫忙尋找新三板殼資源,一些券商人士的論壇和聊天討論群里也不斷有人放出尋求新三板殼資源的消息。有消息指出,現在一個不錯的新三板殼資源起價就達到2500萬元。
券商資管
投資新三板剛開始賺錢
券商耕耘新三板,一般而言賺的主要是定增的顧問費,一般收費達到融資額的4%甚至以上,做市業務微利甚至虧損,但三月下旬至今,新三板企業股價飆漲,做市指數突然起飛,也讓券商資管變得不知所措。
雖然私募基金投資新三板蔚然成風,但券商資管聚焦新三板投資的并不多。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廣發證券、華融證券、中信建投、德邦證券發行了針對新三板的集合理財計劃,分別成立了華融金三板掘金1號、德邦三板啟航1號、廣發新三板全面成長和中信建投鑫享新三板四個集合理財計劃。
如果說新三板已出現投資泡沫,券商可能并不認同。這四個新三板投資方向的理財計劃累計凈值顯示,實際上截至3月中旬,其中2個理財計劃也未能跑贏滬深300。華融金三板掘金1號成立于1月16日,時至3月20日其凈值不足1元,截至4月3日收益率僅僅0.24%,遠遠跑輸滬深300,而德邦三板啟航1號于去年12月23日成立,3月13日收益率16.84%,4月3日累計凈值就達到1.7629元;至于廣發新三板全面成長理財計劃,截至3月16日收益率僅0.27%,此后經過半個月收益率突然飆升到39.43%。中信建投的新三板業務較強,3月24日成立了鑫享新三板理財計劃,總募集金額達到9600萬元,然而截至4月3日該計劃的單位凈值0.9998元。也就是說,上述3家券商新三板資管產品均是從3月下旬開始收益率起飛,1家剛入市未能趕上浪潮,對券商資管業務來看,此時定義新三板投資熱潮為泡沫,是對新三板資管產品的重大打擊。因此,券商可能并不認同新三板泡沫的說法。
此外,券商直投也參與了新三板企業定增,等待做市來臨坐享股價飛升。國泰君安創新投資有限公司認購了星和眾工的定增,每股5.8元,然而經過做市后,當前星和眾工股價達到12元/股,華龍證券新三板基金投資了新三板掛牌企業紅豆杉,當前紅豆杉通過做市,股價已經達到19.88元/股。
因此站在券商角度解析,券商并不認同新三板股價泡沫說法。安信證券近期研報則指出新三板只存在系統性風險,華泰證券的一份研究報告就指出新三板市場現階段交易結構決定其易漲難跌。方正證券的一份研究也提出了一個反問:“能夠入選到三板做市指數樣本股的公司,其實又何嘗不是這個市場上精挑細選的‘優質’品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