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監管層的連續出手,地產行業或將迎來重要“變盤點”。
近期,滬深交易所先后發布《關于試行房地產、產能過剩行業公司債券分類監管的函》,在采用“基礎范圍+綜合指標評價”分類監管的同時,還規定房企應合理確定募集資金規模、明確資金用途及存續期披露安排,通過公司債募集的資金不得用于購置土地。
“房企融資主要包括通過銀行、股權和債券等渠道的直接融資,以及通過基金、信托發行產品所獲得的間接融資”,西南某大型房企相關負責人介紹稱,目前來看,除了直接融資有所收緊外,對間接融資的監管也明顯增強。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0月31日,今年公司債發行額為24869.71億元。其中,房企公司債發行額為7877.24億元,而去年同期的發行額則為2956.18億元。
不難看出,今年房企的債券融資規模大幅攀升,而隨著對房企融資的監管力度增強,未來其融資能力是否會受到較大沖擊?
“不是不讓房企發債,而是加強對募集資金使用環節的監督。相比之下,近期一系列政策的重點是為了防止資金流入到土地市場,而房企普遍存在抵押土地再貸款的情況,所以本質上是降低房企杠桿”,克而瑞研究中心分析師房玲告訴記者。
融資渠道受壓
實際上,近期滬深交易所加強公司債監管,更像是對前期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延續。
今年國慶期間,蘇州、鄭州等20多個主要城市先后發布房地產限貸限購等調控政策。隨后,銀監部門亦加強了銀行資金進入地產領域的監管力度。
“至少從對外披露的情況來看,公司債占房企融資比重加大,在加強對公司債監管后,少數公司可能面臨斷血風險”,前述房企人士表示,不過大型房企融資渠道豐富,剔除公司債的渠道外,還可以通過間接融資持續獲得資金。
他指出,目前監管層對房企融資屬于“一事一議”,符合標準的房企融資影響有限,只是速度可能會有所降低,“馬太效應下,好的會越來越好,差的會越來越差。”
此外,大型房企與建筑單位的合作方式也更為靈活,如事先不預付工程款,直到工程完工后,一次性支付工程款和資金利息。通過這種方式,建筑單位不僅獲得了訂單,同時資金利息也要高于建筑利潤,而對于房企來說,則相當于獲得了建筑單位的“變相融資”。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今年公司債規模迅速增加,目前房企負債總額相應出現大幅上升。
據統計,截至三季度,按照申萬劃分的126家房地產開發企業,合計負債4.54萬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3.8%。
“從各家房企提出的控制目標來看,負債率維持在60%至70%相對比較合理,但是一些融資能力較強的房企往往會超出這一區間”,房玲告訴記者。
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作為樣本的126家房企中,有34家公司負債率超過80%。其中,萬科A(000002.SZ)、綠地控股(600606.SH)和華夏幸福(600340.SH)負債率為81.01%、88.79%和84.98%,環比出現小幅增長。
“短期來看,可以比較一年內到期債務與公司現金,來衡量房企的償還能力,長期則要看企業融資能力的強弱”,房玲指出。
若從上述角度來看,目前大型房企償債風險總體可控。如保利地產(600048.SH)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債務為110.8億元,而公司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余額則高達490億元。
相比之下,部分中型房企資金壓力更加明顯。
據統計,云南城投(600239.SH)、嘉凱城(000918.SZ)和中航地產(000043.SZ)等11家房企,現金余額不足以覆蓋一年期債務,部分公司差額更是接近百億。
不過,這類公司也在謀求自救,如嘉凱城已迎來恒大地產入主,而中航地產則選擇了向保利地產出售房產業務。
基金持股創新低
“未來地產行業的趨勢,將會以兼并重組為主,行業集中度會越來越高”,成都一位私募投資總監評價道,不過考慮到近期國內對地產的調控力度來看,監管層亦不愿看到房價出現過快上漲,“三季度做完這波行情后,至少現階段不會再碰地產股了”。
上述私募人士的觀點不無道理,隨著三季度樓市的火爆與地產股的崛起,買方機構亦開始選擇套現離場。
據統計,今年二季度,基金持有123只地產股,合計持股數量46.83億股。到今年三季度時,基金持有的地產股已下降至92只,合計持股數量相應下降至25.1億股。
記者對比數據發現,2009年中報、2012年中報時,基金持有的地產股創下歷史新高,分別達到129.6億股和141.6億股。
需要指出的是,2009年、2012年國內樓市均曾出現集體反彈,彼時基金經理亦成功捕獲了樓市上漲機會。而其持股數量的變化,一定程度也代表了未來地產行業的走勢。
不過從目前基金持有的地產股總數來看,已然下降至歷史低位,遠遠低于2007年至2014年的倉位水平。
“雖然目前市場都在看國家隊的行動,公募基金很難起到主導作用,但是考慮到其往往跟隨國家隊操作,同時對行業變動把握較為敏感,本身又具備一部分追漲殺跌的特點,所以其持股變動情況仍具備一定參考意義”,前述私募人士表示。
具體到公司來看,大型房企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減持,而部分小型房企則被基金選擇了清倉。
以股權爭奪的焦點萬科A為例,基金三季度減持1.68億股,券商小幅減持3548萬股。此外,保利地產(600048.SH)、華僑城A(000069.SZ)和招商蛇口(001979.SZ)等大型房企均遭到了較大幅度減持。
此外,天房發展(600322.SH)、浙江廣廈(600052.SH)、天津松江(600225.SH)等30只地產股被基金清倉處理。
以天房發展為例,今年二季度時有14家基金合計持有公司2347萬股,到三季度時上述基金已全部撤離。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