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區域的一百多個產業園成為上述五大產業集群落地的主要承載地。近日工信部公布的《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指南》(下稱《指南》)對此做出了詳細的部署。
同時,在長江經濟帶產業格局重塑的過程中,綠色發展被置于更為優先的位置。相關文件在防治污染、保護生態方面制定了非常嚴厲的措施,并設置了打造綠色制造體系的詳細目標。
優勢產業向高端升級
長期研究長江經濟帶的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作為世界級的經濟走廊,長江經濟帶需要有世界影響力的產業集群的支撐。
在他看來,《指南》之所以選擇五大產業集群是因為,這些產業在長江領域基礎較好,已初步形成了競爭優勢,其中高端產業符合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而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也符合產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的需要。
電子信息產業方面,《指南》在上海、江蘇、湖北、重慶、四川等地安排了52個開發區和產業園區作為這一產業集聚的主要載體。
其中,合肥、重慶重點發展新型平板顯示,提高高世代掩膜板等關鍵產品的供應水平;上海、江蘇、浙江、湖北、四川、貴州重點發展行業應用軟件、嵌入式軟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培育壯大大數據服務業態。
秦尊文表示,長江沿線在電子信息產業的研發和制造方面具有較強優勢。比如,武漢不久前投資240億美元打造國家存儲器基地,不少電子信息制造業正從下游城市向常州、武漢等地轉移,重慶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
高端裝備是第二大產業集聚,其分布最為廣泛,根據《指南》,遍布于長江上中下各游的多達82個開發區與產業園區都是培育這一產業的承載地。
其中,上海、四川等地整合優勢產業資源,發展航空航天專用裝備;浙江、安徽等地發展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 打印、智能儀器儀表等智能制造裝備;湖南、貴州等地發展高鐵整車及零部件制造;重慶、江蘇等地發展城市軌道車輛制造。
第三產產業汽車涉及20個相關園區。參與《指南》前期研究的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規劃研究所的一位專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長江經濟帶在裝備制造及汽車領域已經具備相當的基礎,這些地方需要的不是產業的孵化培育,而是優化升級。“這一方面需要提升這些行業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升創新在產品增值中所占比重。”
促進產業逆長江而上梯度發展
長江經濟帶上下游發展水平懸殊,《指南》希望引導資源加工型、勞動密集型和以內需為主的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向中上游有序轉移。
因此,在家電產業方面,將以江蘇、安徽為重點,做強家電生產基地,完善產業鏈,加快智能、變頻、節能環保技術及新材料與新能源的應用,推動家電產品從國內知名品牌向全球品牌轉變。
紡織服裝集群涉及35個園區,并以長三角地區為重點,推動形成紡織服裝設計、研發和貿易中心,在湖南、湖北等地建設現代紡織生產基地。
秦尊文表示,隨著長江下游生產要素成本的不斷抬升以及資源環境承載的壓力增加,產業逆長江而上實現梯度轉移符合經濟的客觀規律。此前中國通過產業對口合作已經探索了一些產業轉移的機制,比如上海對口云南,各地對口三峽庫區都推動了相關區域的產業轉移。
他指出,產業園區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能形成聚集效應與規模效應,可以避免“四處開花”帶來的效益低下問題,而部分園區的稅收土地等優惠對于部分產業的轉移具有較強吸引力。
上述規劃專家則指出,這一區域的產業轉移面臨著激烈的國際競爭,“產業轉移是市場的選擇,如何引導低成本產業向長江上游轉移,而非轉向東南亞等地區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他認為,應當以共贏的方式加強這一區域的產業合作。“比如一些地方發展到一定層次了可以在上游恰當的地區做工業飛地,或是共同運營,其重點是打破各地條塊分割的壁壘,找到共贏的方法和機制。”
建立產業準入負面清單
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被放到更為優先的位置。根據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近日工信部等五部委公布了《關于加強長江經濟帶工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
《意見》的目標是,到2020年,長江經濟帶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建立,與2015年相比,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8%,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5%;中國將全面完成長江經濟帶危險化學品搬遷改造重點項目,打造和培育500家綠色示范工廠、50家綠色示范園區,推廣5000種以上綠色產品,綠色制造產業產值達到5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要求實施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明確禁止和限制發展的行業、生產工藝、產品目錄。嚴格控制沿江石油加工、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醫藥制造、化學纖維制造、有色金屬、印染、造紙等項目的環境風險。
長江經濟帶建立負面清單,是這一新型管理模式首次被應用在國家的區域規劃上。21世紀經濟報道從重慶方面獲悉,此前國家發改委致函各省市政府辦公廳,要求各省市組織編制長江經濟帶的負面清單,目前多地已編制完成負面清單的建議稿。
上述工信部專家表示,之所以多次強調保護是因為,長江經濟帶與其他區域規劃最大的一個不同在于,前者涉及到復雜的流域治理的問題。
“長江一旦出現污染將是連帶性的,其治理成本非常高。實際上這一領域又布局了大量的鋼鐵、化工產業,上游還布局了很多有色行業,污染的風險非常大。”
實際上,近些年對長江的治理一直在推進。比如治理太湖時已經限制了周邊的化工廠的布局。《意見》進一步要求推動沿江城市建成區內現有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印染、電鍍、化學原料藥制造、化工等污染較重的企業有序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到2020年,完成47個危險化學品搬遷改造重點項目。
防范污染轉移
秦尊文表示,長江流域近30年來的產業轉移始終與污染轉移相伴,彼時發展落后的長江中上游往往將經濟發展作為首要考慮,“撿到籃子里的都是菜”,而如今這些地方大幅提高了生態環保的門檻,“長江上下游的很多地方實現了環保標準的對接,上游的地方再也不會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了。”《意見》因而要求,對造紙、焦化、氮肥、有色金屬、印染、化學原料藥制造、制革、農藥、電鍍等產業的跨區域轉移進行嚴格監督,對承接項目的備案或核準,實施最嚴格的環保、能耗、水耗、安全、用地等標準;嚴禁國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產能力和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向長江中上游轉移。
秦尊文表示,在去產能與加強環保的大背景下,長江流域原有的很多重化工業產量出現了明顯的減少,很多污染嚴重的中小企業退出了市場,大型企業市場集中度提升,后者在環保方面要規范得多。“不過這一流域有些近水產業,其生產與運輸本身需要靠近水源,如果不能靠近長江就不得不轉移到支流,但實際上,長江自凈能力要比支流強很多,在支流發展這些行業可能污染更大,治理難度也更大。”
占全國GDP比重43.1%的長江經濟帶本身就是各類行業的黃金水道,平衡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是個永恒的命題。
在秦尊文看來,通過改造提升工業園區,對排放進行集中處理從而減少污染,并降低治理成本是一條重要的路徑。
《意見》也指出,將加大對造紙、電鍍、食品、印染等涉水類園區循環化改造力度,全面推進新建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推動制革、電鍍、印染等企業集中入園管理,建設專業化、清潔化綠色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