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A股再度出現調整, 證券時報記者采訪多家公募、私募基金認為,短期市場大概率還將延續震蕩格局,但調整幅度不會太大,相對更看好順周期低估值領域。
多因素引發市場大跌
昨日股市大跌,多家基金公司認為是多因素引發,后續仍有可能震蕩。
大成基金認為三大因素導致市場大跌:第一,美股大跌,波動率提升壓制風險偏好;第二,監管層強化對“炒小炒差”的打擊,壓制市場風險偏好;第三,短期解禁壓力較大,流通壓力提升。短期來看,市場風險偏好擾動較大,但流動性環境并未明顯惡化,市場或維持震蕩格局,短期更關注景氣和估值匹配度較高的周期和金融品種。
“近期結構性調整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創業板交易制度變化,市場活躍資金持續流入創業板低價低市值股票,存量行情下對其余板塊產生短期流動性虹吸效應;二、海外市場調整,市場擔心A股風險偏好降低以及海外資金的流出;三、當前部分板塊估值已經到了歷史85%以上的估值水平分位,而流動性驅動邏輯邊際減弱,估值較高的板塊受沖擊較大,一旦部分抱團板塊籌碼發生松動,則可能出現多米諾效應。四、美國大選進入關鍵階段,市場擔憂特朗普繼續對中國施壓。”寶盈基金表示。
廣發基金表示,內外部多重因素讓原本敏感的市場波動進一步加大。短期內A股波動率有所放大,高估值板塊面臨一定回調壓力,或繼續保持震蕩格局。長期看,全球資產類別中,中國權益資產收益優勢明顯,長期投資者可以關注市場波動帶來的投資機會。
融通逆向策略基金經理劉安坤認為,近期的調整主要受資金面影響,邊際資金在演繹最后的瘋狂。存量資金尚未出現明顯撤退,整體回調幅度或不會很大。決定市場震蕩中樞的仍是偏中期的邏輯,流動性邊際轉緊對部分高估值行業和個股存在壓制,而對于尚處于底部的低估值順周期權重資產則形成支撐。
致順投資表示,昨日的調整是7月以來震蕩市格局的延續。“但整體上,市場并不存在系統性風險,更多呈現的是技術性調整特征。未來市場還將寬幅震蕩,仍然存在結構性機會。”
北京某中型私募總經理認為,創業板跌幅較大,因為估值較高,主要成分股疫苗板塊等受消息影響大跌,“現階段市場還在消化高估值階段,調整在正常范圍內,對接下來市場持中性看法,可能是平衡震蕩的走勢。”
名禹資產董事長王益聰認為,醫藥、消費等大家普遍看好的主賽道估值較高,出現較大泡沫;科技賽道因中美關系緊張處于調整之中。創業板投機炒作較為嚴重,受到管制后,出現較大調整。
看好順周期低估值領域
“股市回調主要由于前期上漲過快,短期市場或繼續橫盤震蕩,四季度有望拾級而上。經過短期震蕩之后,市場消化了一些壓力。往后,建議繼續尋找結構性機會,重點關注經濟確定性復蘇且連續超預期的順周期品種,以及受益產業發展趨勢和景氣長期上行的成長科技板塊。”匯豐晉信基金首席宏觀及策略師閔良超表示。
平安基金表示,A股中長期震蕩向上趨勢不變,短期關注受益于內需修復的周期成長板塊如建材、工程機械、汽車部件等;長期關注國家戰略支持的大科技行業和大消費行業。
德邦基金認為,市場仍有望維持結構性行情,需更加注重自下而上選股,積極關注可選消費、順周期品種,以及回調到位的科技股。總體而言,對后市并不悲觀,“熊短牛長”或是未來A股的主基調,市場短期調整有利于風險釋放,鑒于居民部門的配置資金從理財轉向權益的趨勢仍在延續,A股下跌的空間或較為有限,可以用更積極的態度去布局。
招商基金預計板塊間的高低位切換仍將延續,關注安全邊際相對較高的順周期行業中的地產后周期消費、低估值的金融和建筑板塊等;對于消費、醫藥和科技板塊則存優去劣。中長期看,內部經濟復蘇仍是較為確定的方向。
“圍繞內循環和半年報以及三季報展望進行優化配置結構,短期關注順周期和低估值金融地產塊等。”前海聯合國民健康基金經理林材表示,中期配置思路上主要關注:一、長期產業空間比較大的內需行業核心資產龍頭,如消費、醫藥等。二、高端制造行業龍頭,如新能源、高端裝備等。三、受益新基建、科技創新周期的優質龍頭公司,如5G應用、云計算、網絡安全、自主可控、半導體設備、工業互聯網、硬件創新等。四、估值具備安全邊際、受益穩增長政策的周期行業龍頭,如建材、機械等產業龍頭。
復勝資產認為,后市大的系統性機會可能不大,還是受制于利率的上行。布局上堅持業績增長的邏輯,聚焦業績確定性公司,關注大消費、新能源和TMT龍頭公司。
王益聰表示,最近大幅降低了倉位,減持了科技、醫藥、消費等主賽道的一些品種,“最近選擇觀望,等待更好的機會。”未來在投資方向上,王益聰表示,消費、醫藥、科技主賽道長遠來說邏輯沒有問題,需要等待調整以后更有吸引力的估值;關注大金融、水泥等周期品以及酒店娛樂等景氣復蘇行業,根據經濟復蘇的強度、外部的環境等相機抉擇;關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調整帶來的布局機會。
致順投資仍然關注科技、新興消費和高端制造這樣符合社會發展大趨勢的領域,聚焦“后疫情”新常態、“雙循環”新趨勢。
北京上述私募總經理表示,現在市場風格在轉變,因為經濟的復蘇是超預期的。目前持倉品種中高估值的不多,主要配置在兩個方向:一是順周期的低估值品種,二是高端制造、產業升級的公司。
以上文章來源于《證券時報》,版權歸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