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融資市場中,IPO在明顯提速,定增發行的節奏也在悄然加快。
根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剔除以收購資產為目的項目外,僅8月就有37家上市公司定增項目拿到監管層批文,遠遠超過上半年單月平均水平。就在9月前7個交易日,已有18家獲得批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數據中受益注冊制而快速拿到批文的創業板企業僅占少數部分,更多為核準制下的主板與中小板定增項目。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稱,一方面是今年疫情原因,監管層支持企業通過股權融資渡過難關;另一方面是隨著注冊制試點的擴大,核準制也在進一步實現發行常態化、市場化。
批文加速放行
9月10日,安圖生物非公開發行股票申請獲得證監會的核準批復。證券時報記者發現,今年下半年以來,上市公司定增獲批節奏進一步提速。
根據統計,剔除以收購資產為目的項目外,下半年以來(截至9月9日)共有89家上市公司的定增項目拿到監管層“準生證”。
其中,7月倒數第二周(20~24日),監管層向14家上市公司的定增項目下發批文,合計募資規模預計在402億元。
單周定增批文數量出現兩位數以上的還有8月最后兩周(17~21日;24~28日),分別有10單、11單批文。兩周合計募資規模預計為369億元。
進入9月以來,第一周已有8家上市公司定增獲批。本周截至9日,也已有10家上市公司定增項目拿到批文。
相比較來看,上半年6月全月有22家上市公司定增獲批。由此可看到,下半年定增批文放行節奏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89家獲批的企業中,僅有12家為創業板企業。也就是說,事實上滬市主板、深市主板、中小板三個板塊的定增項目發行節奏均大幅提速,而此三板塊的股權融資項目都需要經過核準制的審核。
另一個角度也佐證提速的事實。在剔除創業板公司后的77家企業里,有27家上市公司的定增項目在通過發審會后的15天內拿到證監會批文,占比達到35%;在3周內獲批的共有60家,占比接近80%。
而在往年,定增項目從過會到拿批文的時間周期并不可控,一般需要1~3個月時間不等。深圳一家券商投行人士向記者表示,“最近定增批文確實發得很快,以前定增收緊的時候,最長需要等四五個月才能拿到批文。”
對于下半年主板與中小板定增發行提速的原因,上述深圳券商投行人士分析,在科創板與創業板試點注冊制以后,核準制的審核方式與發行節奏會逐漸向注冊制靠攏。“一方面,未來注冊制會向全市場推廣,可以預計核準制下發行節奏也會逐漸加快;另一方面,板塊之間發行節奏如果出現非常大的差距,可能會導致監管套利行為,這也不是監管希望看到的。”
北京一名券商投行人士對上述觀點表示認可,并補充稱疫情也是原因之一。“今年年初疫情的暴發對企業打擊不小,隨著復工復產加速,監管層支持企業通過股權融資渡過難關,發揮好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功能。”
定增審核節奏提速
除了發行節奏摁下“加速鍵”以外,定增審核節奏也在提速。
根據Wind統計,截至9月9日,今年下半年以來,就有139家上市公司定增項目上會(包括創業板上市委),而今年上半年只有57家。
審核提速從7月末顯示出跡象,7月倒數第二周(20~24日)共安排14家企業上會。
Wind數據顯示,8月審核速度進一步加碼。單月多達79家企業上會,其中最后兩周分別安排23家。相比較來看,8月單周上會數量已經超過上半年單月水平。據了解,二季度4~6月依次安排上會家數分別只有16家、12家、15家。
9月首周也有14家上市公司的定增項目上會,本周二(7日)則共有6家安排上會。
從審核結果來看,今年以來定增項目通過率為100%。前述深圳券商投行人士表示,“今年戰投式鎖價定增受到嚴監管,除此之外,整體而言監管層對定增還是比較支持的,基本上都能通過。”
從審核問題來看,證券時報記者梳理發現,監管層的關注要點主要在募投項目、合規性等方面。
前述北京券商投行人士向記者總結稱,“比如發行對象的資金來源問題、關聯交易、資質許可、會計處理、商譽問題、環保等行政處罰問題。募投項目也被問詢,比如目前進展、是否屬于資本性支出;以及前次募投項目資金使用問題。”
此外,戰略投資者也被監管層重點關注。赤峰黃金、老百姓等多家上市公司就被證監會提問,要求依據《發行監管問答——關于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引入戰略投資者有關事項的監管要求》的規定,落實并補充披露引入的戰略投資者是否具備國際國內領先的核心技術、渠道、市場、品牌等戰略性資源。
以上文章來源于《證券時報》,版權歸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