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成績——
深刻理解中國經濟恢復“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首先需要分析和看清經濟運行中的亮點。
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外貿“新三樣”合計出口增長61.6%,拉動整體出口增長1.8個百分點。數字背后,是外貿加速提質增效,產業升級厚積薄發,“中國智造”勢頭強勁。
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中國。美國阿克西奧斯新聞網站報道說,得益于政策支持、良性競爭和樂于接受新興技術的消費市場,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迅猛,短短數年實現極具競爭力的轉變。
綠色發展是上半年中國經濟的又一個突出亮點。
上半年,我國整體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較高水平;水質優良斷面比例同比上升2.1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0.4%。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發展的“含綠量”更高,萬里河山多姿多彩。
比如,國產電影票房攀升背后的文旅大市場。
比如,中歐班列“加速跑”激發的開放新動能。
一個個“新亮點”印證無可置疑的“絕對成績”。今年夏糧總產量2923億斤,全國早稻總產量增長0.8%,前7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7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5.7%,三次產業穩步發展;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678萬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5.8%,人民生活持續改善。
加快補短板,釋放巨大需求。
下好先手棋,防范化解風險。
“符合預期,來之不易。”國家發展改革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這是在外部需求走弱、國際環境變化對我不利影響加大、國內周期性結構性矛盾交織疊加、一些領域風險隱患逐步顯現的情況下實現的。
看韌性——
深刻理解中國經濟恢復“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還需把視角放在全球“坐標系”中去觀察。
國際比較中,更能發現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難能可貴。
外部環境復雜嚴峻。觀察其他地區表現,二季度歐元區GDP同比增長0.6%,歐盟GDP同比增長0.5%,美國GDP按年率計算增長2.4%。“即便考慮到二季度的情況,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在主要經濟體當中仍然是最快的。”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說。
環視全球,中國經濟繼續發展具備多方面優勢和條件。
C919國產大飛機首次開啟“雙機商業運營”;首臺國產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正式投入商運;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已具備執行滅火任務能力……我國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制造業規模連續13年位居世界首位,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
寧夏銀川蘇銀產業園內,總投資300多億元的寶豐電池儲能項目現場熱火朝天。推廣蘇州工業園區經驗,一個千億元級的清潔能源產業集群加速成長。協調發展取得長足進展,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2年的22.1%、21.4%。
空客將在天津建設第二條生產線,寶馬第六代動力電池項目在沈陽全面動工,今年上半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增長35.7%。截至目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累計達1.2萬家;4月份登記在冊的民營企業突破5000萬戶。
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7%。7月份,CPI環比由降轉漲,上漲0.2%,為近6個月來首次轉正;同比由上月持平轉為下降0.3%。如何看待我國CPI漲幅低位運行?
辯證看,核心CPI漲幅基本穩定,物價始終保持平穩運行,保障千家萬戶小日子安安心心。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7月CPI呈現“環比強、同比弱”“食品弱、服務強”的特征,環比強在于能源價格反彈及核心CPI環比回暖,同比弱主要是去年基數大漲所致。食品弱和季節性、反常天氣表現、加大農產品進口等因素有關,服務強則反映了居民文化旅游等相關需求反彈。核心CPI有望在居民消費需求回暖帶動下保持穩定,并逐步回歸合理水平。
IMF預計今年全球總體通脹水平仍達6.8%。歐元區6月份整體通脹率為5.5%,遠高于歐洲央行設立的2%通脹警戒線。《日本經濟新聞》的報道認為,當地企業遭遇的共同困難是物價高漲導致的成本上升和勞動力不足。
“兩個飯碗”牢牢端穩。糧價是百價之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打好種業翻身仗,全國糧食意向播種面積17.7億畝以上。夏糧豐收了,全年經濟就托底了。能源是工業的糧食,穩住煤炭“壓艙石”,加大油氣增儲上產,形成多元清潔能源供應體系。能源保障有力了,經濟運行就順暢了。
——進出口規模歷史同期首次突破20萬億元,頂住了壓力、穩住了規模。
這個第一不容易。
世界貿易組織預測,今年全球貨物貿易量預計增長1.7%,明顯低于過去12年2.6%的平均水平;全球制造業PMI新出口訂單指數持續位于收縮區間。研究表明,10年來“世界開放指數”不斷下滑。
“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在互利共贏基礎上擴大同世界各國的經貿往來,高水平開放的成效不斷顯現。”上海社科院研究員權衡說。
突出“穩”、強化“進”、實現“好”,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高質量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經濟發展從來不是一馬平川,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攻堅克難中發展壯大的。這既是歷史規律,也是經濟規律。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錨定“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不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杜絕大水漫灌。有分析人士表示,這份“施工圖”一脈相承、循序漸進,盯住關鍵、謀在長遠,體現了戰略定力與策略活力相統一。
——著力擴大內需。
看消費,上半年市場銷售增勢較好,但6、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有所回落。消費還能持續恢復嗎?
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消費“主引擎”作用,讓居民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
支持新能源汽車下鄉,今年以來各地計劃投入促進家電消費資金超25億元,真金白銀,為大宗消費回暖“添柴加火”;加強金融支持,優化演出賽事活動審批程序,真招實招,為服務消費升級保駕護航;16條舉措,鼓勵引導“村BA”“村超”健康發展,積極發展綠色低碳消費市場,真抓實干,為新型消費發展營造風尚。
追根溯源。前7月,制造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分別增長5.7%、6.8%,但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8.5%。“投資放緩主要受房地產開發投資影響,基礎設施和制造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仍然較大。”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劉立峰說。
深挖潛力。目前,我國人均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只有發達國家的20%至30%,投資潛力巨大。重大工程建設扎實推進,國家發展改革委上半年已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91個,總投資7011億元;制造業投資持續發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引導企業豐富拓展5G應用場景,深化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發力6G、量子通信、衛星互聯網等未來產業。
當前,一些企業經營困難,發展預期偏弱。
“隨著市場需求擴大、創新動力增強、促進工業發展政策措施落地見效,工業恢復基礎將不斷鞏固,企業盈利狀況有望繼續改善。”付凌暉認為。
應當看到,受需求不足等問題影響,有的企業信心尚未完全恢復。特別是有的民營企業把不準發展趨勢,投資方向不明。把發揮政策效力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結合起來,一批可操作、能見效的政策措施密集出臺,助企業行得穩、行得遠、行得好。
“大家都在熱烈討論。第一時間認真學習,再次深切感受到,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是黨中央的一貫方針。”小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表示,企業將堅守主業、做強實業,推進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發展。
“上半年減免所得稅額近40萬元,相信更多政策‘紅包’,會為技術創新添‘活水’。”廣東清遠市中振智農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斌說。
7月初,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了《2023年世界投資報告》,近5年來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收益率為9.1%,歐美為3%左右,巴西、南非、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為4%至8%。“我們在北京、上海和深圳有很多合作伙伴,期待未來進一步擴大在華業務。”法國傳感器公司普諾飛思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盧卡·維雷說。
就業是民生之基。今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1662萬人,規模創近年新高。就業需求如何得到更好滿足?
推行“直補快辦”模式;落實創業擔保貸款和貼息政策;打造萬個“家門口”就業服務站……準確預判就業形勢,一系列力度大、靶向準的政策接連出臺,減負、穩崗、擴就業。
從挑戰看應戰,從趨勢看走勢,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至關重要。
4.文章來源于《人民日報》,本網站僅做資訊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