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有獲取正常利潤的需求。如何平衡商業與藝術二者的關系,一直是考驗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成熟度的試金石。一段時間以來,雖然獲得了票房上的成功,但中國商業電影整體上依然飽受詬病,被社會大眾、影評家及專業人士貼上了媚俗、低俗的標簽,連中國電影觀眾的口味也遭到批判。仿佛從人們的記憶中,再也找不出票房及口碑雙贏的電影佳作,對中國電影未來的爭論一直不斷。
近日筆者獲悉,影片《狼圖騰》、《智取威虎山》因取得良好觀眾口碑和較高的票房收入(分別為6.41億元、8.79億元),以其社會、經濟效益雙豐收的傲人戰績,同獲國家電影專項資金獎勵各1000萬元。筆者以為,這是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無論是《狼圖騰》也好,《智取威虎山》也罷,無論是精心改編的劇本、扣人心弦的情節還是制作精良的呈現、高度市場化的制片及發行,這些雖然保證了成片質量,但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恐怕還是影片所傳達的超越人性的價值觀。
在《狼圖騰》中,我們從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了狼與草原,認識了我們生存于其中的大自然及其錯綜繁復的生態系統,并在狼性與人性震撼人心的碰撞中,走進了我們塵封已久的內心深處,重新認識了自己之于世界的意義。狼天性向往自由,在生活的磨煉中成就了自身的超越,此精此神,亦令我們為之心折;而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則一反主旋律電影敘事臉譜化之弊,調動一切現代的視聽呈現手段,為觀眾奉獻出一幕前所未有的歷史真實:面對人性中的丑惡,如何智勇以化;面臨生死抉擇,如何詮釋對國家之忠義。什么是真正的偉大,什么是英雄的魅力,娓娓而道來。而在瞭望英雄的同時,我們看到了一座時代精神的豐碑。
對于兩劇,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電影觀眾,態度上都表現出了難得的一致好評,這無疑有力駁斥了對中國電影觀眾口味淺薄庸俗之批評。事實上,中國電影人能否在當前喧囂浮躁的社會中沉下心來,站在時代精神與價值觀的高度,拍出引領大眾心靈回歸、人性升華又兼具藝術性與思想性的電影佳作,成為中國電影產業真正走向成熟的重大使命與歷史考驗。
事實勝于雄辯,市場并不只是媚俗、低俗影視作品的專屬之地,中國的影視觀眾也遠非如此不堪,票房絕不是口碑的逆命題,商業化不應成為民族精神的頹廢場。成功的商業電影,更應成為傳達主流價值觀的載體,發揚時代精神的舞臺。電影在不斷商業化、更加接地氣,貼近大眾生活的同時,也更應當仁不讓地擔負起守望大眾精神家園,提升民族思想品質的社會職能。拍出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的電影佳作,理應成為中國電影人責無旁貸的時代追求。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家電影專項資金本身是一種政策上的支持,各省市的相關文化部門也會給予影視企業更多的配套扶持,為企業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幫助。對于電影產業而言,有比龍頭企業更需扶持的廣大中小電影企業,有比資金更重要的其他產業資源,有比政府獎勵更有效的扶持手段,這些都在可探討之列,都在中國電影人可以發揮建設性作用的范圍之內。
筆者認為,對于日益市場化的中國電影產業而言,更合理的用途,莫過于傾聽不同級別電影企業的心聲,有的放矢地為他們提供成長、壯大、發展、成熟過程中所需的各種支持。
對于龍頭影視企業,為了電影產業的長足發展,國家主管部門理應錦上添花,表明態度,反觀歐美各國也大多如此;對于中型影企,有必要支持他們跨地區、跨所有制重組,適時推動其混合所有制改造,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通過市場配置產業資源,激發其由內而外的創新激情與發展動力;對于廣大嗷嗷待哺的小型電影企業,則更需雪中送炭,在政策、稅收、融資、人才引進、戰略投資、創業環境甚至住房、中介服務等方面形成系統化、全方位、相互銜接的扶持體系。
同時,廣電部門還要不斷創新扶持方式、工具與手段,與政府其他相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產業投資基金、相關部委的財政資金,甚至京滬文化產權交易所等基礎文化產業資本市場等一起,推進官民一體、政企協作、產學并舉,為中國電影產業春天的到來做出實實在在的、開創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