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市場陽光操作功能,守住國資監管底線思維
服務國資國企改革,整合各類市場資源,推動增資業務高效運作,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這是國家交給上海的“先行使命”。企業增資進場交易符合國資陽光化優化重組的規范要求,產權市場企業增資業務,應著眼于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為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服務。
2014年底,國務院國資委要求上海聯交所盡快完善企業增資擴股進場的業務規則和操作流程,以便在中央企業和全國地方范圍內推廣。2015年,作為兩個相對成熟的市場,上海聯交所與深圳聯交所共同探索企業增資業務,在兩地國資委指導下形成《企業增資業務規則(試行)》,于2015年10月正式發布實施。
上海聯交所透露,新《規則》的制定,以“明確企業主體責任,遵重企業主體意愿,發揮市場陽光操作功能,守住國資監管底線思維”的基本思路,制定過程中,聯交所與各大集團充分溝通安排試點項目,又以課題組的形式組織本市國資和央企集團以及投行、律師等中介機構進行專題研究,既體現與時俱進的創新性、企業主體的自主性,又把國資監管的精神和要求細化滲透到具體的規則之中。
據了解,新《規則》在內容設定上,圍繞 “陽光增資”,堅持“規則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首次運用了預公告和正式公告的“兩輪公告”模式,有利于信息披露更透明,市場的互動也更充分,市場的選擇也更有空間,體現了產權交易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
同時,明確規定了投、融資雙方的信息披露義務,對信息披露的內容、時間、主體和方式等均有詳細具體的要求,有效防范控制了交易風險,保障了交易各方的合法權益。
在投資人選擇方面,設定了競價、綜合評議、競爭性談判等多種擇優選擇的方法,確保選擇過程的公平公正和結果的最優。
此外,引入了結果公告制度,明確規定增資結果應當在網站公告,接受社會的廣泛監督。
調動各類非公資本參與國企改制重組
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總裁錢琎介紹,聯交所推動國有資本與非公資本相互融合,調動各類非公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通過引資本與轉機制的有機結合,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健全國企治理結構,實現各類資本取長補短、共同發展。
上海一家國有科技投資公司,由于受投資決策機制、投資風險承擔能力、薪酬激勵機制等方面制約,企業發展受阻。為打破體制機制束縛、釋放改革創新活力,聯交所協助該公司利用增資擴股的方式,引入一家具有科技投資運作經驗的創投企業入股,成功轉變為混合所有制企業,既保留了國有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和資金優勢,又引入了民營資本靈活高效的管理和投資決策機制,大大提升了公司的投資效率和競爭力。
聯交所還與嘉實基金、工銀瑞信、富國基金、華安基金等一批重量級投資基金建立合作關系,促進產業資本與股權基金的金融資本結合。光明集團旗下一家牧業公司,是國內最大的奶牛綜合性服務公司,歷史悠久,但由于受資金所困,公司的產業優勢和管理經驗難以在短時間內轉化為競爭優勢。為解決資金瓶頸,聯交所為其引入專注消費品投資的全球知名股權投資基金RRJ資本,獲得增資15.25億元,為該企業加快優質牧場資源布局和高端產品的開發提供了資金保證。
增資業務的開展,體現了產權市場的資本市場屬性。而通過加強與證券市場的聯動,產權市場將更好地融入多層次資本市場,發揮其在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
作為中國第一家跨入世界500強的房地產企業,綠地集團也有著希望借資本市場籌措更多發展資金的夙愿。在上海市國資委指導下,聯交所與綠地集團經過反復溝通,最終形成先增資擴股、后借殼上市的“兩步走”方案。先增資擴股,可以確保所有股東持上市公司股份的比例不超限額,避免觸發“要約收購”等復雜程序,同時可以籌措集團發展急需資金并維持原有股東控制力;由于存在上市預期,還可以獲得較高增資價格。增資條件則參照上市條件進行設置,充分參考一線上市房企股價確定增資底價,并合理設置認購的上、下限,確保增資結果符合混合所有制方向、避免同業競爭、保證履約能力。最終,綠地集團在聯交所公開掛牌增資的20%股權由五家戰略投資者認購,市盈率11.7,超過證券市場同類公司的同期水平,一次合計增資總額117.29億元。2015年6月,綠地集團成功借殼金豐投資,資產預估值高達655億元,實現了國資國企戰略性市場化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