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观看,欧美情侣性视频,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快看

億朋觀點

您的位置:首頁>億朋大講堂>億朋觀點>

G20/B20框架下對基礎設施投資的政策建議 時間: 2016-09-07 15:16:36
作者:田慧芳,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室副主任;
           傅成玉,2015年和2016年B20基礎設施工作組聯合主席、原中海油和中石化董事長

 

2008年至今,金融危機已經進入第8個年頭,世界經濟復蘇依舊艱難曲折,不平衡性和脆弱性進一步發展。

 

另一方面,危機爆發以來,全球基礎設施建設進入快速、穩定發展期,亞、非、拉等地區對基礎設施投資有著強勁的資金與技術需求,美、歐等發達國家基礎設施也面臨更新換代,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空間。

 

振興和增加基礎設施領域的公共和私人投資,對促進增長、創造就業和提高生產力至關重要。

 

2011年以來,基礎設施投資已經逐漸成為二十國集團(G20)國家的首要議程。2016年,中國是G20首腦峰會的主辦國,將G20峰會主題確定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希望之一就是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媒介,加強全球基礎設施投資與可持續發展,形成世界規模經濟效應和聯動效應,讓全球共享包容性發展所帶來的效益和財富。

 

2016年正值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具體推進的關鍵年份。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B20)作為國際工商界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和全球經濟治理的一個重要平臺,建議中國借G20主辦國之機攜手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鼓勵G20成員國制定基礎設施改革議程,改善投資環境,推動私營部門的投資和公共部門的資金及多邊機構支持的密切配合,適度提高資金杠桿和使用效率,提升多邊開發融資體系的融資能力和治理效率,挖掘私營部門的投資潛力,切實推動全球經濟向著“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目標邁進。

 

1 全球基礎設施投資中的中國角色

 

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經驗豐富,但不少基建相關行業均處于明顯的產能過剩狀態,比如鋼鐵、水泥等。全球基建熱潮給中國帶來了新的機遇,開拓海外基建需求,將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方向。

 

自新中國建立伊始,中國就開始向其他國家提供經濟援助。在援建中,中國堅持“授人以漁”的援助理念,通過人力資源開發合作、技術合作、志愿者服務等方式,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分享發展經驗和實用技術,增強他們自主發展的功能。

 

對外承包工程是在對外經濟援助基礎上快速發展起來的。2000年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僅為149億美元,2006年后進入快速增長通道,至2015年新簽合同額已經突破2000億美元,涉及鐵路、公路、港口、電力、管道、園區等不同類型的項目,遍布亞、非、歐、拉美、北美、大洋洲等。

 

對外承包工程企業秉持“全球責任、和諧共贏”理念,在海外建設了很多惠及民生的工程項目。但在對外承包工程整體保持平穩發展的同時,項目建設過程也充滿了挑戰。

 

第一,競爭日益激烈。歐美日等國的大型承包商在技術專利、融資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占有明顯優勢。發展中國家國際承包商的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也不斷提高,使得國際承包工程的產業分工日益深化。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之間以及中外承包商之間的分工與合作未來將成為主流。

 

第二,國際投資壁壘和貿易保護主義存在。大部分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行業的開放持謹慎態度,市場的開放度僅為30%左右。近年來頻發以國家安全為由將已經中標的中國公司排除在外的情況。

 

此外,基建行業存在各種復雜的國際、國內規章和標準,包括建筑許可、產權登記、資格審查、環境保護等。這需要各國通過雙邊和多邊合作,加強在標準和規范方面的合作。

 

第三,中國企業融資能力弱,融資渠道單一。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常以帶資承包的方式參與國際競爭,主要是依靠出口賣方信貸。受能力和理念限制,國際流行的BOTPPP等投融資方式很少被中國企業所采用。

 

這需要中國金融機構積極開展金融創新,為對外工程承包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業務;需要創新配套的融資保險機制,推動對外承包工程項目人民幣結算,幫助企業規避匯率、金融風險。

 

第四,承包工程面臨國際經營人才短缺、屬地化經營水平和社會責任工作有待提高的問題。
 

 G20/B20框架下對基礎設施投資的政策建議

 

基礎設施投資議題是歷屆G20峰會的熱門話題。自2011年法國巴黎的G20峰會后,G20就將基礎設施投資視為撬動經濟增長的關鍵杠桿,隨后制訂了一系列行動計劃。

 

2016年,作為G20主席國,中國的議程仍然將基礎設施投資議題列為核心議題持續推進,以充分利用投資支持G20增長戰略及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同時結合中國“十三五”時期在加強同國際金融機構合作、擴大基礎設施覆蓋面、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方面的戰略利益需求。

 

2016年G20框架下的基礎設施投資議題討論主要圍繞三方面展開:

 

第一,優化多邊開發銀行(MDBs)的資產結構,動員多邊開發銀行資源。鼓勵MDBs采取聯合行動支持基礎設施投資,包括優化MDBs資產負債表、支持MDBs設定基礎設施投資的數量目標,推動亞洲基礎設施開發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新機構與現有MDBs的務實合作,及以MDBs為平臺調動私營部門資源,加強三方合作或多方合作。

 

第二,加強現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倡議聯動。以提升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為目標,加強現有區域或國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倡議的合作和政策銜接,增進成員以及機構間的政策信息、項目信息共享,并分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面臨的共同挑戰和前景。

 

第三,多元化基礎設施的融資渠道,撬動私營部門投資基礎設施。B20作為國際工商界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和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臺,專門于2014年成立了投資與基礎設施研究小組,并提交B20基礎設施和投資研究小組報告以鼓勵二十國集團政府制定雄心勃勃的基礎設施改革議程。

 

近年來中國政府提出并積極推動“一帶一路”互聯互通,這與B20基礎設施建議不謀而合。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享中國改革發展成果,共同推動B20國家乃至全球經濟包容性可持續發展自然成為中國推動2016B20的重要思考。

 

2016年B20基礎設施工作組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第一,增加并加快經嚴格、客觀評估和優先排序,籌備充分且可融資性強的項目儲備。具體而言,政府應制定連貫一致的基礎設施愿景、規劃和項目儲備;規范、簡化并加快項目籌備和采購流程;評估項目所有可能的資金或收入來源的潛力和可行性;制定可融資的PPP和其他私人投資的模式,這些模式要建立在符合最佳國際實踐標準、平衡的風險分攤以及足夠的對長期投資者的保護,特別是提供政治和法律風險的保護基礎上。

 

鼓勵創建協調中心,利用多邊開發銀行、機構,全球基礎設施投資中心以及G20成員國專家來制定標準化的項目開發框架來指導和加快項目儲備。

 

第二,制定有力的監管規則,實施資產貨幣化戰略,推動開發創新金融工具釋放基礎設施長期投資的潛力。

 

G20成員國要改善投資環境、強化法治建設和市場監管。鼓勵采取資產貨幣化措施,允許把成熟項目的回報再投資到新的項目,進而增加長期投資者的投資機會,提高資產的市場流動性。各成員國應創新金融工具幫助投資者開展債權和股權的投資(如創建基礎設施投資的全球保險池)。

 

第三,加強多邊開發銀行和機構在推進私營部門投資基礎設施的催化作用。包括加強各MDBs之間協調與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尤其是在共同融資和技術援助等領域,并為政府開發可融資性強的項目提供更多支持。

 

鼓勵各MDBs開發和支持創新金融工具。通過改善協調工作,以及更好地利用技術援助能力和資產負債表,提升多邊開發銀行和機構的效率。

 

加強各MDBs在聯合融資、項目籌備流程、項目數據和知識共享等領域的協調與合作;各MDBs應將技術援助方案與各國政府的目標相匹配,以加快可融資性強的項目的開發;各MDBs應通過開發和支持創新金融工具,加強利用其資產負債表,以吸引私營部門融資。

 

第四,通過對資產管理最佳實踐和創新技術的支持和推動,提高基礎設施項目整個生命周期的生產率,并構建面向未來的先進基礎設施。鼓勵成員國實施資產轉換的舉措,通過更好地使用數字化和其他創新技術以及資產管理的最佳實踐,提升既有基礎設施的潛在價值。

 

政府應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創新技術及其他能提高生產效率的技術;通過在基礎設施運營和維護等領域更好地使用數字化和其他創新技術,開發現有資產的潛在價值。工程建設監管機構及采購單位應激勵使用提高生產效率的技術和其他工程建設領域的創新。

 

第五,加強或建立國家層面、地區層面和全球層面的相應機制來強化各行業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例如全球能源互聯互通(GEI)、非洲基礎設施發展方案(PIDA)、跨歐網絡(TEN)和中美洲電力互聯互通系統(SIEPAC)。

 

B20支持G20提出的“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盟倡議”,建議盡快實施,并建議通過“聯盟”擴展其他跨國基礎設施項目和實施機制。同時歡迎G20各政府應設立年度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論壇(峰會),將政界、商界和其他領袖會集在一起,制定互聯互通議程,促進跨區域和跨行業的最佳實踐交流。

 

總之,2016G20應在全球攜手推動互聯互通方面發揮領導作用,提供足夠融資,提高資金的杠桿作用和使用效率,同時推動多邊開發銀行的跨區域合作,提升多邊開發融資體系的融資能力和治理效率,推動私營部門投資、公共部門資金及多邊機構支持的密切配合,為私人資本開拓國際市場創造良好的前景和穩定的投融資環境。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關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