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观看,欧美情侣性视频,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快看

億朋觀點

您的位置:首頁>億朋大講堂>億朋觀點>

年度回顧 | 國企改革系列(二):砥礪深耕,構建新時代國企改革發展新格局 時間: 2023-12-11 10:14:19
導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標志著我國國企改革進入全面深化的新時代。新時代開創新局面,以“1+N”政策體系為指導,多項試點示范工程陸續開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圓滿收官。2023年,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已開啟,相關舉措正在加速落地,國企改革穩步推進、不斷深化

 

一、新時代國企改革的總體思路和框架

 

新時代 謀新篇。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總部署和整體規劃,拉了新時代國企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

 

頂層設計 筑基定調。2015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從推進分類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和為國有企業改革創造良好環境等多個方面,明確了國企改革的目標與舉措,是新時期指導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同時,國資委以《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基礎,發布多個配套文件,構建了國企改革的“1+N”政策體系,形成了頂層設計和四梁八柱的大框架,為改革的推進實施提供了政策依據和制度保障。

 

精準分類 科學指導。明確國有企業功能界定和推進分類改革,是新時代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邏輯起點。2015年發布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首次對國有企業進行功能界定與分類,區分了不同類型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功能定位。2015年12月,出臺《關于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與之相配套的《中央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實施方案》于2016年8月頒布新時代的國企改革在更加清晰的功能定位基礎上分類推進各項舉措分類改革、分類發展、分類考核、分類監管取得積極成效,并持續推進,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將持續突出分類改革,要求各地方、各中央企業要注重不同類別企業的改革發展和功能作用的發揮,有針對性地提高改革能效。

 

試點探索 專項示范,深入推進國企綜合性改革。以“1+N”政策體系為指導,深入實施“十項改革試點”、“雙百行動”、“科改示范行動”、“世界一流企業示范工程”等多項試點和專項行動,一大批國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法人治理結構、市場化經營機制、激勵機制、科技創新等方面實現突破,引領國企綜合改革向深入推進。

 

承上啟下,“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奠定堅實基礎。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這是面向新時代國企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是落實國有企業改革“1+N”政策體系和頂層設計的具體施工圖。2022年,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現高質量圓滿收官,實現了“三個明顯成效”預期目標: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和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上取得明顯成效,在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上取得明顯成效,在提高國有企業活力和效率上取得明顯成效,為黨的二十大以后開展新一輪國企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立足新發展階段,國企改革邁入新征程。黨的二十大為新時代新征程上的國企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和目標。在過去三年國企改革結果基礎上,2023年6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也稱為“新三年行動”,明確了今后三年國企改革的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2023年7月18日,全國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議在京召開,標志著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正式啟動。
 

二、新時代國企改革實踐及成效

 

 


黨建引領 推動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加成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特”就特在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兩個一以貫之”指導思想,推動國有企業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相統一

 

全面落實《關于中央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的意見》,嚴格執行董事會工作規則、董事會和董事評價、董事會報告重大情況等制度。明確和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中央企業和地方企業集團公司及其重要子企業全面制定并落實黨委(黨組)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充分發揮企業黨委(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實的領導作用,實現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的新機制。
 

夯實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基礎,推進國有企業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

 

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經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第一,董事會建設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配齊建強。全國各層級3.8萬戶國有企業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實現外部董事占多數的比例達99.9%,董事會職權分層分類落實,董事會運作逐步規范高效,更好發揮董事會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作用。第二,充分發揮經理層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的積極作用,中央企業子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建立董事會向經理層授權管理制度的戶數占比均超過97%,普遍健全授權后的定期跟蹤、評估調整機制。第三,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剝離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2萬多個各類公共服務機構、1500萬戶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基本完成分離移交。第四,三項制度改革在更深層次破冰,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全面推行,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的管理人員比例分別由2.5%、1.9%提升至5.7%、4.5%,94%具備條件的中央企業和88.8%具備條件的地方國有企業子企業開展中長期激勵,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持續完善國資監管體制,不斷增強國資監管效能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有資產監管工作,黨的十八大、十九大都對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作出重大部署,黨的二十大繼續強調深化國資國企改革
 

國資監管進入以“管資本”為主的時代

 

管資本為主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新概念,也是對國有資本監督管理體制進行完善的重要舉措。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若干意見》,對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營效率、協同推進相關配套改革提出原則性的要求。2017年5月,國資委發布《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明確了國資監管事項,邁出了從以管企業為主向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轉變的重要一步。2019年4月,國務院發布《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方案》,進一步作出了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切實轉變出資人代表機構職能和履職方式,實現授權與監管相結合、放活與管好相統一等系列部署安排。

 

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改革加速推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的基本框架

 

第一,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建立健全“三統一、三結合”的國資監管職能體系。牢牢把握國資委職責定位,深入推進國資監管機構職能轉變,動態完善監管權力和責任清單,把全面履行出資人職責、專司國有資產監管職責和負責黨的建設的職責統一起來,有效推動管資本與管黨建相結合、履行出資人職責與履行國資監管職責相結合、黨內監督與出資人監督相結合。

 

第二,發揮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三化”監管優勢。加強專業化監管,探索創新有別于行業主管部門和社會公共管理部門的監管方式。加強體系化監管,把穩增長、抓改革、強創新、促發展、防風險等多重監管目標統籌起來,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監管。加強法治化監管,健全國資監管法規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深化法治央企建設,在法治軌道上提高國資監管能力。

 

第三,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推動形成國資監管大格局。持續深化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加快推動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建成全國國資國企在線監管系統,加強對下級政府國資監管工作的指導監督,進一步提升國資監管整體效能。國務院國資委推動的全國國資國企在線監管系統已基本建設完成,推動地方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全國省級、地市級國資委統一監管的比例分別達到了98%、99%,國資監管大格局、“一盤棋”態勢進一步鞏固。

 

第四,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加快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2014年7月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分3批在21家中央企業開展了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形成“19+2”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企業格局。2021年,國務院國資委圍繞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實施對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產業集團公司“一企一策”授權放權。

 

改革試點與專項工程取得重要成就

為推動國企改革“1+N”政策體系的落地及國企改革在重點領域取得突破,國務院國資委深入推進十項改革試點、“區域性綜改試驗”、“雙百行動”、“深化東北地區國資國企改革”、“科改示范行動”、“世界一流企業示范工程”等改革專項行動,國企改革在全面性的制度改革的同時,在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國資監管、公司治理、科技創新等方面,多點展開、縱深推進。

 

改革試點與專項工程為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抓手,起到示范標桿作用。例如,“區域性綜改試驗”擴圍深化。上海、深圳首批綜改試驗深入實施,湖北武漢、青島等第二批綜改試驗拓展擴圍,形成了一批地方國資國企聯動改革發展典型,形成“省為主導、市為載體、省市聯動、協同深化”新模式。統籌推進“雙百行動”“科改示范行動”。2023年5月,國務院國資委公布了新一批“雙百企業”名單和“科改示范企業”,至此雙百企業調整至580家,科改示范企業調整至672戶。“雙百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遠超中央企業平均水平,“科改示范行動”研發投入強度、新增發明專利授權數量均高于全國國有企業平均水平。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培育世界一流企業是重大部署。2018年央企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專項工程啟動。航天科技、中國寶武、中國石油等11家被列為首批示范企業,有針對性地鋪開多領域綜合性改革舉措,重點探索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有效途徑。至2023年4月,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已經拓展至 28 家。

 

 

實施“三年行動”,扎實推動國企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是落實國有企業改革“1+N”政策體系和頂層設計的具體施工圖,也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項國企改革重大舉措的再深化。通過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系統性重構了國企現代企業制度體系、國資監管體制、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日益深入,市場化經營機制加快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持續完善,國資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好戲連臺,有效提升國有資本整體運行質量,提高了國有企業活力和效率,國企改革成效有目共睹。

 

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持續深化

企業瘦身健體成效顯著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以來,中央企業法人戶數累計壓減44%,管理層級大多數控制在四級(含)以內,從事主業的戶數占比達到93%。“僵尸企業”處置和特困企業治理任務基本完成,非主業非優勢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清退任務加快落地,中央企業主業投資占比和從事主業的子企業數量占比均超過90%。

 

央地國企專業化整合再提速

 

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意見》,積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市場化方式推進中央企業戰略性重組,至2022年,協調推動30余個中央企業專業化整合重點項目,中央企業涉及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領域營業收入占總體比重超過70%。全國省屬國有企業實施116組347家重組,開展專業化整合2150次。2023年11月,國務院批準,中國電科與華錄集團實施重組,華錄集團成為中國電科的控股子公司,國務院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數量調整至97家。

 

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步伐加快

 

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綠色環保等領域投入力度,強化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海洋工程、智能裝備、芯片等高端制造業布局。

 

三、繼往開來,新一輪國企改革加速落地

 

二十大對國企改革發展作出重要部署:“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為新時代新征程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上,為應對國內外新經濟形勢,消除長期制約國有企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必須要不斷深化改革,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提高國有企業治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6月,中辦國辦聯合印發《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新歷史階段國企改革的八項任務和方向。2023年7月18日,全國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議在京召開,標志著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正式啟動。電視電話會議提出,要“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為重點,扎實推進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切實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緊接著,7月25日至26日,國務院國資委舉辦地方國資委負責人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研討班,全面落實全國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動員部署電視電話會議要求,研究部署下一步重點任務,明確要突出抓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提質增效穩增長、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國資監管體制完善、重大風險防控等七方面工作。

版權所有:億朋投資  京ICP備14032550號-1